一家四代,73年的尋親接力
清明將至,年過花甲的烈屬白留芳,近日悲喜交集。
2月19日,經過云南、河南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嚴謹細致的排查核實,最終確定白留芳的爺爺白玉楹烈士被安葬于云南玉溪江川烈士陵園。
希望是照在前行路上的燈塔。73年來,白留芳一家四代從未停止尋親的腳步,英雄就像一座豐碑,佇立在家族的圖譜里,延續著英雄親情,賡續著英雄血脈。一路向南,白留芳深切感到云南、河南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一刻未有懈怠,始終奔跑在為烈士尋親的路上。
“英雄烈士墓找到了——”
“白爺爺,白玉楹英雄的烈士墓找到了,就在云南的江川烈士陵園,這里的烈士墓管理保護得非常好……”2月19日,剛一確定白玉楹烈士墓,河南省新安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張毅就迫不及待地給白留芳打去電話。
“我終于可以告慰尋親路上先后離去的親人們了?!彪娫捘穷^,白留芳一個勁兒地道謝,聲音哽咽和顫抖。
隨著烈士墓位置的確定,英雄的事跡也在云南、河南兩地廣為傳頌。
白玉楹,河南省新安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5月,在慘烈的剿匪戰斗中,為保護戰友和當地干部群眾,白玉楹壯烈犧牲。剿匪戰斗結束后,白玉楹被就地安葬于玉溪江川,相關部門于當年以“河南省興安縣”為地址,向其籍貫所在地郵寄了烈士證書,后因查無此地,烈士證書被退回。
70載歲月滌蕩,留有錯誤地名的烈士證明塵封在泛黃檔案里,烈士忠骨靜靜地安臥在紅土高原上,烈士后人仍在年復一年的苦苦找尋中迷茫。
白留芳的太爺爺白榮西曾四處詢問當年和兒子一起參軍的戰友,只知道白玉楹在部隊表現很好,很能干,之后因為通信不便慢慢斷了聯系,直到去世都沒有找到任何線索。白留芳的奶奶四處打聽,白留芳的父親四處奔波,一直到白留芳接過尋親接力棒,一家四代人從未放棄尋找親人的希望。
四代人,73年艱難尋親路
“1950年初,家里收到過一封爺爺寄回來的信,從這之后就再也沒有爺爺的任何消息了?!边@些年,白留芳一家尋遍北京、廣東、陜西、云南等地,始終沒有確切音訊。
2022年的一次偶然機會,白留芳在中華英烈網看到云南烈士名錄中有白玉楹這個名字,興奮地把這個信息反饋給了云南、河南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很快,他就在玉溪江川烈士陵園找到了白玉楹烈士墓,但其籍貫信息記載為“興安縣”而非“新安縣”。經協調玉溪市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工作人員聯合辦公,又先后在《滇中烈士黨史人物選編》和烈士名冊中找到白玉楹的名字,但籍貫均為“河南興安縣”。
雖幾度受挫,但工作組尋親熱情不減。他們廣泛聯系當年參軍老兵了解歷史,查閱同一時段新安籍老兵檔案,發現很多老兵檔案籍貫為“河南興安”,因河南省內歷來沒有興安縣行政區劃,工作組最終得出結論:興安就是新安,烈士白玉楹就是河南新安人。
為確保萬無一失,2月19日,河南省新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奔赴云南,經玉溪市江川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介紹,雙方所掌握的關于白玉楹烈士的事跡信息,在時間、事件、經過方面完全吻合,經核實,最終確定了白玉楹烈士的身份。
英雄永遠不會被忘記
“白爺爺,清明節歡迎您和家人到江川來祭掃,我們會全力做好服務保障……”清明節前,江川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胡艷輝主動給白留芳打去邀請電話。
讓英雄被銘記。近年來,云南省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若干措施》,先后投入1.6億多元資金,修繕全省2300多處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堅持1瓶牛奶、1個面包、1束鮮花等“N個1”暖心服務;創新推出“代親祭掃”“云祭掃”服務,1200余名黨員干部、退役軍人和群眾與無名烈士結對認親,推出“一花”“一曲”“三鞠躬”認親祭掃模式……
管理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崇尚英雄烈士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白留芳相信,越來越多和他一樣奔跑在尋親路上的烈屬能找到自己的親人。
(文/ 宋海軍 李福生 白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