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迷?!? 到“篤定”
春分時節,來自不同軍兵種的轉業軍官即將離隊,迎接他們的是身份、工作性質和家庭生活上的各種變化。近日,記者連線北京、浙江等地多位轉業軍官,聽一聽他們如何通過待安置期和屬于自己的那段“空窗期”,獲得適應新崗位、新生活的能力。
董銘陽 中?!≤婟g18年 中遠海運集團船舶政委
不當“煮夫”當“政委”
我是2020年退役的,退役前在空軍某部任宣傳科長。參加過練兵比武,擔任過政治教員,在部隊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走出軍營時,我自愿放棄了計劃安置。一開始,我覺得憑自己的實力,能夠很快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現實中我卻屢屢碰壁。簡歷投出去后,很久沒有收到回應,被幾家企業婉拒后,我停止了求職。
接送孩子、做飯洗碗、打掃衛生,空閑時,再看看電視劇和短視頻,我成了“家庭煮夫”。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瞬間被點醒:“迷茫時,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讀書,二是健身?!睆哪菚r起,我每天除了接送孩子,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圖書館。那一年,我讀了300多本書,學習了大量的文學、哲學、歷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閱讀,我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思路開闊了,角度也有了變化。我開始跑步、游泳、騎行,一年后,我成功減重30斤,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半程馬拉松。
在戰友的介紹下,我應聘到天津醫藥集團的一家子公司,在綜合運營部工作。通過幫助公司建章立制、培訓作業人員,我的信心慢慢回來了。當看到中遠海運集團招聘軍轉政委的消息時,人到中年的我發去了求職簡歷。
因為專業對口,筆試、面試成績突出,我在300余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經過培訓、考核、上船實習、代職鍛煉,我實現了從退役軍人到遠洋船員、從政治教員到船舶政委的轉變。
投身海事工作之后,我隨船先后航行到歐洲和東南亞的12個國家、21個港口,看到了追逐船只的海豚、水下的“魚群風暴”和海面上最美的日出,也經歷了亞丁灣水域防抗海盜、防避“尼格”超級臺風等險情,一直都是軍人的信念在激勵我不怕苦累,不斷向前。在海員中,有不少退役軍人,我每次上船都能碰到他們,我們在海上與浪花和纜繩為伴,仿佛還是入伍時的年輕士兵。
我深深感到,退役后,雖然會有短暫的迷茫,但我們一定不要自暴自棄、迷失自己,只要肯努力、不放棄,就一定會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美好明天。
馬殿哲 技術中?!≤婟g21年 北京市某市直機關直屬單位工作人員
獨行快 眾行遠
我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有過院校和作戰部隊復合任職經歷,2012年碩士畢業后,我被調到原總裝備部某裝備試驗部隊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驗證各種新型設備能否滿足戰場使用的需要。為了還原戰場上的嚴苛環境和氣候條件,我需要隨部隊前往各地的試驗場站對通信裝備進行性能試驗。冬天,我曾帶著新型裝備抵達-40℃的黑龍江,登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夏天,我也曾前往氣溫近40℃、濕度90%的福建各地。為了提高裝備性能試驗的精準度,每天我都需要進行十幾個小時的重復操作。
10余年來,我每年都有近10個月出差在外,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經過慎重考慮,2021年底,我提交了轉業申請,雖然對部隊有很多不舍,但我也有了新的期待。
退役后的第一個挑戰是一次考試——中央單位和北京市市級單位轉業軍官安置統一考試。也正是這次考試,讓我認識了“夢回連營”這個公益組織,了解到有許多已經通過考試、被安置在不同崗位上的轉業軍官,他們被稱為“老轉”。在每一年的待安置期,他們作為“擺渡人”,常幫助“新轉”了解安置政策、復習對策,提供報崗指導、傳授面試技巧,目的在于帶著“新轉”走好這一段“轉途”。
2022年3月,我想要加入學習小組,但離家較近的小組因場地容量有限,已經無法吸納新成員。失望之余,我萌生了自己牽頭組織一個小組的念頭。我開始考察學習場地,召集“新轉”,制定規章制度和學習計劃,帶領大家共同建立資料庫,組織筆試練習、作文點評和模擬面試。那段時間,運營好小組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雖然運營小組分散了一些我在學習上的精力,但在組織活動時看到大家信任的眼神,產生的那種“吾道不孤”的心理歸屬感和滿足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無法代替的。統一考試結束后,小組成員的筆試平均成績名列前茅。隨著后期的面試、簽卡環節落下帷幕,大家的美好愿景都在慢慢實現。這一段與戰友們的結伴同行,充實而難忘。
在新單位,我從事后勤保障類的事務性工作,經歷了一段短暫的適應期,現在已經融入了集體。全身心投入工作,接納新的生活,通過思考與沉淀,我相信許多戰友也能像我一樣,找到一個“嶄新的自己”。
丁 猛 上尉 軍齡14年 某國家機關單位工作人員
提升“學習力”
2004年,我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后,我被分配到駐河北某裝甲部隊。從排長到機關干事,從副連長到指導員,這一路,我不斷地努力適應新崗位,逐漸成長起來。
2012年,我隨部隊到了內蒙古某訓練場,成了一名機關宣傳干事。日常工作之外,我把時間用在了閱讀和寫作上,寫下了一些軍旅題材的劇本、小說和小品,有兩篇關于實戰化訓練研究的文章被軍隊媒體平臺刊發。離開草原的時候,我把自己寫下的文字整理出來,編撰了一本15萬字的文集。
2016年,一個由我和戰士們原創、反映實戰化練兵的小品在文藝匯演中獲獎,因此,我被借調到陸軍某部直屬單位,開始對軍旅文學和影視作品的編創進行系統學習。2年后,在對自己的家庭情況與職業發展做整體分析后,我決定轉業?!白鲎畛浞值臏蕚?,作最壞的打算,迎接最滿意的結果”,這句話在我的備考過程中至關重要。在待安置期,我寫文章、抄筆記、做模擬試卷,時常熬到深夜。最終,我的筆試成績進了北京市前100名,面試也十分順利。進入新單位后,我發現自己在備考過程中學到的很多知識與方法對現在的工作都很有用。
轉業后的5年里,我選擇不斷地給“新轉”分享經驗,被大家笑稱為“阿拉燈神丁”。我希望自己能像燈神一樣,幫助越來越多的戰友實現愿望。但愿望的實現有一個必然的前提,那就是努力,這是我送給自己、也送給他們的話。
孫 媛 中校 軍齡19年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找到“生長力”
2020年,告別軍營回到家鄉的時候,我的內心并沒有太大的波瀾。作為一個四十幾歲的人,人生的許多重大決定都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我的行事風格比較果斷,決定后就只管往前走,這也是我們軍人的一個突出特點。我好像不需要特地去給自己做什么思想建設,就能轉身投入新生活的懷抱。
在部隊的時候,我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轉業后,我第一時間聯系了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參加了幾次學校組織的活動,既能近距離感受學校的教育環境,也有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孩子雖然嘴上不說,但我知道,他為自己的母親曾是軍人而感到自豪。在一次活動中,班主任老師說:“竹子之所以能夠瘋長,是因為在土壤里扎下了大量的根,具備了‘生長力’,我們要去培養孩子的‘生長力’,家長自身也應該不斷成長?!薄俺砷L”“生長力”……這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些年來,我的“生長力”是不夠的,獲得的成長和進步還不夠大。晚上,我向母親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母親是一名理性、睿智的軍醫,她對我說:“有問題就去解決,有不足就去改進,基層是最鍛煉人的,待安置的這段時間,你可以跟我一起參加社區工作?!本瓦@樣,我成為母親帶領的“一長(樓道長)二員(信息員、保障員)”中的一名社區工作者。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繁雜瑣碎。一開始,我每天忙得像個陀螺。要巡查清理社區環境衛生,看到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就把它挪到停車點,看到小區里雜草多了就聯系物業清理;要對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的公益課程;要做好社區活動的后勤保障工作;要上門調解鄰里糾紛;要宣講政策……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可我卻樂在其中。社區工作需要對接各個部門,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別人看來,這是比較“操心”的工作,而我卻覺得這是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徑,是“生長力”的來源。短暫的“兵荒馬亂”之后,我很快適應了社區工作的節奏。
在待安置期,通過近一年的社區工作,我發現自己很適合基層崗位,因此,在安置選崗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社區工作就像一次崗前實習,使我找到了做基層工作的方法,獲得了“新賽道”上的“生長力”。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所在的濱江區有16家服務站獲評浙江省新時代楓橋式退役軍人服務站,創建率位列杭州市第一名,我向組織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記者 薛 薇 通訊員 邱瑋瑋)